3、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加强。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创新的导向作用。一是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会员制、合同研发、项目经理制等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为江苏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已有加盟预备研究所18家,发展省产业技术研发协会会员172家,其中大部分属于制造业领域,有力支撑减速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二是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在制造业领域新建三维打印、轨道交通等1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整合创新链上下游资源,加强产业级重要技术标准研发,“十二五”以来组织实施了等8个产业标准研制项目,《船舶与海洋技术—船用集装箱系固装置》等标准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多轴向经编机》等一批国家标准已开始实施。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试验验证、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十二五”以来,在节能减排、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了56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重点实验室、13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4、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园区为载体,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推进制造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要求,常州高新区、苏州高新(600736,股吧)区、昆山高新区、南通高新区分别把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机器人、海工装备作为特色战略产业,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目前,全省在制造业领域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7家,省级科技产业园52家,已形成以南京、无锡、苏州、镇江为重点的航空产业集聚区,以南京、常州为重点的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以南京、常州、苏州、扬州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的格局。
5、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示范步伐,推进“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国家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支持南京、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等城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4年共申请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推广补助资金近19亿元,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7562辆;积极支持扬州、常州开展“十城万盏”试点工作,在城市街道改造安装节能照明灯具超过7000盏,累计改造安装超5万盏。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在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处理、节能新技术等领域,2014年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项目21项,安排省拨经费1500万元,加快突破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水平。
“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资讯QQ:100360145
“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 028-61690086-6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