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近来银行跨越界限做电商日益积极,但专业人士分析银行做电商并非是寻求主动的业务多元化,而是被动的客户追随策略。
业内人士指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银行提升平台和渠道的控制能力势在必行,而随之带来的则是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和文化、体制的挑战。也正因此,银行对跨界电商的热情逐渐升温。“银行做电商有三大优势:卖家资源、买家资源、资金。”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基于这三点,银行做电商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大行的优势显然更加明显。
即便如此,银行系电商仍然是在“小心求证”阶段,电商本身就属于“烧钱”行业,而且对比于传统电商的盈利模式,银行的收入来源并非电商业务,而是后续的金融服务,这更需要长期的铺垫和积累。“业务量不够大,历史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是无法跟进相关的贷款业务的,基本要经历2到3年的时间,有一个稳定的交易量。”交行电子银行部高级经理王兵表示。
“现在各种模式都在探索尝试阶段,短期内并不会看出优劣高下。”某国有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表示,在这场平台的争夺战中,尚没有一种模式能够独领风骚。也正因此,现在各家银行也是多面出击,尽管自建商城,交行也早已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了旗舰店;同样的,借助于民生电商“进可攻退可守”的民生银行,也于近日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全新的“没有金融牌照的电子直销银行”;而庞秀生也在此前接受采访中表示建行“未来不排除在淘宝上开店”。
第三方支付、P2P公司、阿里小贷……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搅局者”侵入银行地盘,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客户的使用习惯和资金的流转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大数据时代下终将会彻底改变,各家银行也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经营模式。作为传统资金渠道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不断突进的当下如何守住阵地?又如何进行反击?本版专题对目前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总结,并展现更多未来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路径。
银行跨界电商的热情正在日益高涨。大约一年前银行系电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一年来建行、交行、中信、华夏、民生、中行、工行等多家银行纷纷“触电”。 |